more+专栏文章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姜林:基于用地功能和环境风险的中国污染地块管理

时间:2018/9/17 17:23:57 来源: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

当前我国污染地块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基于用地功能和风险的考虑。”——2018年6月6日,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姜林博士在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组织召开的国际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与技术分享专题会议上分享了我国污染地块管理的基本思路。

姜林院长简要分析介绍了中国土壤修复技术发展概况、中国污染地块管理框架、中国污染地块管理技术导则、污染地块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污染地块管理提出了五方面的具体建议。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一、国内当前土壤修复主要技术

经过对50个污染地块所采用的14类修复技术统计发现,稳定化和垃圾填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地块;化学氧化、热脱附和焚烧技术主要应用于有机污染地块。调查数据显示异位修复技术应用高于原位修复技术

二、中国污染地块管理框架

姜林院长指出当前国内污染地块的管理思路主要基于用地功能、环境和健康风险考虑。两项重要的政策法规文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基于该思路进行制定和实施。基于上述思路,根据所确定的筛选值、管制值和食品安全值开展风险识别和评估,将农用地按风险等级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建设用地,将根据筛选值和管制值开展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按功能进行明确管理。

三、中国污染地块管理技术导则

基于上述管理思路,目前国内已出台《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导则》和《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等技术导则。以北京市为例 ,目前已制定发布了8个相关技术导则,还有5~6个技术导则正在制定中。

四、污染地块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污染地块管理存在如下问题:(1)现有地块调查技术导则难以满足复杂地块的调查精度;(2)风险评估过于保守;(3)修复技术导则尚待进一步完善原位修复技术导则较少,修复过程评估和优化等相关技术导则缺失。

五、对国内污染地块管理的建议

(一)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研究。尽管当前我国已发布了5个相关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但对照国外土壤污染标准体系,我国相关标准缺失仍较为严重;

(二)引入动态实时、精准的污染地块调查方法体系。例如引入快速、高分辨率和动态实时的采样技术方法等;

(三)建立基于多证据、层次化的精细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应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趋和健康效应评估地块的真实风险,根据地块的复杂性不同,展开不同层次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可以在地块调查、修复策略选择和修复效果评估中有效避免过度修复,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符合地块特点的动态适应性绿色可持续修复体系。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数据为例:NRC估计美国联邦和州政府有126,000个污染地块尚未达到修复目标,预计需要修复资金1100~1270亿美元;其中10%属于复杂的污染地块,难以在合理的时间和资源投入下满足严格的修复目标。姜院长指出国内很多地块“等不及、等不起”,但实际上国内很多复杂地块需要认真科学对待并转换思路,比如设定合理的修复终点等

(五)建立全过程预警预防体系。包括正处于立项、项目建设、生产、退役拆除等阶段和退役遗留或再利用的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