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桃林,王兴祥
来源:土壤学报
农业农村部张桃林副部长2018年 “世界土壤日”在“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发表讲话,高屋建瓴,科学性和政策性兼备。《土壤学报》邀约该稿在“新视角与前沿”栏目发表。
农业农村部张桃林副部长2018年 “世界土壤日”在“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发表讲话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土壤和产地环境管理在农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我国的土壤学也已经或正在经历从聚焦土壤肥力、追求作物产量,到关注土壤安全和土壤健康、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到更加突出土壤质量、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变化历程。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对土壤学发展和土壤科技工作者的新要求,拓展新时代土壤地位与功能的认识,充分利用吸收各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土壤学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尺度层面的研究创新和系统贯通,加快建立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土壤科学研究与发展体系。
长期以来,国家高度关注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制订了大气、水、土壤等三个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三个“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大政方针,将农用地尤其是耕地土壤污染防控与治理修复融入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中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业产地环境监测与保护、推进耕地污染防治试点示范、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保障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和公众“舌尖上的安全”作出了贡献,但我国部分地区产地土壤和水体等环境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问题仍不容忽视。
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土十条”的总要求,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控和治理修复,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
1)加强普查规划、做好科学分类分区,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优化。
2)完善质量标准,强化监测预警。根据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管理需求的实际,进一步完善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科学建立基于区域气候和生产特点、土壤性质、种植品种和种植方式的特定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物限量标准,开展针对特定农产品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强化监测预警,指导农产品安全生产。尽快制修订污泥农用,农田灌溉水,以及肥料、农药、还田秸秆等农业投入品污染物限量标准体系,以适应新的土壤污染防治形势要求。
3)强化科技支撑,发展绿色可持续修复治理模式。总结提升现有技术和模式,为全国耕地污染修复治理提供系统整体的解决方案。针对性地深化和扩大试点示范,尽快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农情、民情的,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以控源、降活、阻吸、减量为核心内容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技术模式。土壤修复治理不仅要关注农产品中目标污染物含量降低的效果,同时要关注土壤修复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和安全性,技术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对土壤肥力提升及农产品营养品质改善的效果,防止顾此失彼,甚至导致新的“二次污染”或营养健康风险。
4)健全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现代治理体系。
转载自:《土壤学报》
土盟简介:中关村众信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环保企业等30余家单位联合发起的、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土壤修复领域集群体,并积极开展土壤与地下水修复领域的项目示范、技术(装备)推广与应用,力争发展为政府信赖、企业依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权威的平台组织。解决行业发展问题的同时,助力产业发展系。
服务领域:
农田土壤修复、工业场地修复、矿区、油田及周边土壤修复、流域及河道底泥修复、地下水治理、盐碱地及沙土地改良等土壤修复相关的各个领域。
主要业务:
项目咨询、场地调查、第三方检测、风险评估、修复方案设计、工程实施与管理、专业修复技术及装备服务、材料药剂生产与销售、环境监理、投融资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