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党永富,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耕地质量保育科技战略联盟理事长,河南奈安生态治理有限公司技术部长,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农资带来次生灾害污染防治”学科带头人,从事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30多年,被誉为中国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第一人,人称“土代表”。
中国的土地污染状况至今没有全国性的详实数据。2005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启动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14年4月17日,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一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据该公报,全国土壤调查点位的16.1%受到了污染,其中耕地部分的污染比例高达19.4%以上。但这些数据是抽样调查所得的“点位超标率”,即:受污染点位数量/调查点位总数量。是否足以反映全国状况,尚无定论。
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
在党永富看来,治理土地污染,“防”比“治”更重要,“要通过各种渠道防止土地污染,比如物理技术、国际先进技术”。但他也表示,土地污染防治和农业高质量发展都要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不是一两项技术能解决的;中国在土地污染治理方面,由于没有对症下药,缺少有力措施和技术保障,进展不是很大。
此外,他认为,现在的土地污染防治法太宽泛,不够细致,在耕地保护方面也提得太少,不足以支持保护耕地健康。他建议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法”,规定具体的主体责任。
以下为南都对党永富的专访
1.南都:中国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很严重,你认为是为什么?
党永富: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农药能杀死害虫、杂草,对提高粮食产量起了巨大作用。但目前也存在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对环境的污染。为减少不合理投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制订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化肥农药过度、盲目使用主要是因为农村缺少技术人员给农民进行培训、指导。另外,土壤退化后,作物抗病能力差,老百姓觉得施肥少了庄稼长不好。再者,农村现在多是空心村,种地的人都是些年龄大的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理念很落后,技术也落后。
近年来,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与实际需要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节肥节药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确保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南都:你认为大量使用除草剂和化学农药,除了污染土壤环境、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外,还将可能出现哪些不利影响?
党永富:根据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我国年化肥使用量世界第一,占世界33%。我国亩均化肥(纯养分)使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表明,农田中化肥氮仅约有35%被农作物吸收,40%通过径流淋溶污染水体和土壤。过量施肥还造成土壤板结酸化、重金属含量累积、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出现土壤、水、大气“立体污染”,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除草剂污染也会损害农民利益。去年,内蒙古有一位村民承包了一万多亩土地,这些地之前种大豆时使用了太多农药,等到种高粱时,受污染土地里长出来的高粱苗开始死亡。因为每一寸土地都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所以我就积极推动解决此事,帮他治理受污染的土地,为他挽回了400多万的损失。
近年来,不断爆出的因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原因造成的土壤污染,进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
4、南都:你曾经说过,国内一些粮食主产区,为保证粮食产量,每年仅施化肥和磷肥钾肥,数十年基本不使用有机肥,为什么农民不愿意用有机肥?
党永富:有人提出以有机肥替代化肥,但是就目前我国国情来说不现实。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是第一民生问题。当前防治土壤污染的最大问题在于,不用化肥农药粮食产量上不去,化肥农药用多了降低粮食品质还污染环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进行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的唯一出路。
5、南都:能介绍下你的“减肥减药”方法吗?
党永富:在基层实践中,我发现化肥对农田土壤造成的污染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因此,我研发出化肥减量治理土壤酸化板结的微蜜新材料技术,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减少使用30%的化肥,粮食增产8%,品质提升3个点,投资成本只是有机肥的四十分之一;在减少农药污染上,我们用一种植物提取物代替了浸泡种子的农药,可以防病防虫。就这一项,一年可以给一个县替代150吨化肥农药。
目前,微蜜新材料技术在全国12个省、区试验示范,经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专家论证,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粮食得到增产,土壤得到保护。尤其是2017-2018年,我们连续两年在新疆巴里坤县整县推进26万亩化肥减量,实现小麦每亩增产8%以上,减少化肥用量30%,农民增收2500多万元,让全县超过60%的农民获益。
在“减肥减药”问题上,我认为能代替就代替,不能代替就少用,通过生物制剂替代农药拌种,可以减少农药污染土壤。不过,土壤污染防治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不是一两项技术能解决的,化学农业需要转型升级发展到过程农业。
6、南都:什么是过程农业?目前实施进展如何?
党永富:过程农业是借鉴德国工业过程管理的理念与模式,在尊重我国农业发展现实基础上,依托土壤修复、肥料创新等技术体系实现对不同作物的全过程链管理,达到农业增效与环境永续兼顾、农业高产与作物品质兼顾。
过程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和一些高校现在正在研究制定标准,它是化学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方向。发展过程农业要建立耕地质量标准,需要很多方面的技术创新,比如粮食储藏方面,对应高质量粮食生产,仓储环节也需要升级。
7、南都:我们也关注到你一直呼吁尽快出台“耕地质量保护法”,你认为如果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法”,与现有“土地污染防治法”相比,应该从哪些方面进步?
党永富:现在的土地污染防治法太宽泛,不够细致,制订颁布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法,应更注重耕地质量建设,要提出一些具体的主体责任,关键是要划分好责任。土地污染防治法在农田污染防治方面提得太少,还不足以支持保护耕地健康。
8、南都:除了立法,对“执法”在土地治理中的表现,你有什么看法吗?
党永富:首先要普法,才能谈执法。现在普法存在“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在普法方面很薄弱。
9、南都:你提到,从2005年至今,累计治理了被除草剂污染的农田2100多万亩。你认为在运用新技术治理土壤污染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党永富:土壤污染,一是要防,二是要治。治理上存在一个难点,难在哪儿呢?比如说,工厂污染太严重,如果不整改,可以考虑关掉工厂。但是,农民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你总不能不让老百姓种地吧?
另外,现在对新科技、新材料的推广缺少制度保障,没有补贴政策。目前都是靠公益推动,还没有真正市场化。农民接受新技术一定要靠政府引领,应引导支持化肥减量提质增效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
现在,周口市有10个县在引导农民推广使用土壤污染防治新材料技术。
10、南都:2013年,时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引述环保部土壤状况调查数据称,中国内地中重度污染耕地大约为5000万亩。你如何看待这个数据?这几年,你觉得中国的土地污染治理进展如何?
党永富:这个数据应该还是准确的。但在土地污染治理方面,这几年进展不是很大,因为没有对症下药,缺少有力措施和技术保障。很多治理方案还是传统方法,而且很多都是在试验阶段。我通过调研了解到,现在采用的“水肥一体化”,本来是为了减肥减药、防止污染,但是不但没有防住,反而使施肥量更大,以前用两次肥料的,现在用五六次甚至更多的都有。
11、南都:在治理土壤污染的路上,你有什么新打算吗?
党永富:我准备建一个“土代表”工作站,作为公益平台来培训土地医生,教大家科学种地。比如种韭菜,现在用很多农药,懂行的人一般不吃韭菜。实际上种韭菜完全可以不使用农药,比如说,一亩地只用半亩地种韭菜,另半亩种其他作物,每两年交替一次,这样就没有虫害了。老百姓一般不知道这些,致使一块地年年种韭菜。如果我们把这些技术传播出去,指导农民种地,就能减少用很多农药。
土盟简介:中关村众信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环保企业等30余家单位联合发起的、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土壤修复领域集群体,并积极开展土壤与地下水修复领域的项目示范、技术(装备)推广与应用,力争发展为政府信赖、企业依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权威的平台组织。解决行业发展问题的同时,助力产业发展系。
服务领域:
农田土壤修复、工业场地修复、矿区、油田及周边土壤修复、流域及河道底泥修复、地下水治理、盐碱地及沙土地改良等土壤修复相关的各个领域。
主要业务:
项目咨询、场地调查、第三方检测、风险评估、修复方案设计、工程实施与管理、专业修复技术及装备服务、材料药剂生产与销售、环境监理、投融资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