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要闻 | 盐碱地长出 “摇钱草”?土盟第八期会员沙龙解锁土壤修复的财富密码

2025-07-22 09:22

2025 年 7 月 18 日,中关村众信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土盟)第八期会员主题沙龙以线上形式召开,聚焦 “土壤与矿山修复、固废资源化利用” 核心议题。中科院专家、龙头企业代表齐聚腾讯会议,通过专题报告与深度对谈,直击行业技术转化、产业协同与政策瓶颈,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核心技术突破:从固废到土壤的“生态转化”

煤矸石变身土壤修复“利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建明研究员在主题报告中揭示了工业固废与土壤生态的深层关联。他提出,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 三元复合 而成,而煤矸石等大宗固废本质是 风化后的成土母质”,经活化加工与微生物复合后,可转化为高效土壤调理剂。

“2023 年我国工业固废新增 42.8 亿吨,煤矸石存量超 600 亿吨,若能通过‘纳米级粉碎、高温活化、微生物发酵’等技术转化,既能消纳固废,又能改良盐碱地、沙地。” 刘建明以山西大同项目为例,当地采用该技术每亩施用 200 吨煤矸石基质,使荒地逐步具备耕作能力,“关键是构建‘上游矿业补贴 + 下游种植反哺’模式,解决经济性难题”。

芦竹产业链激活盐碱地价值

天津市瑞恒茂科技发展集团陈丙良高级工程师则分享了盐碱地治理的产业化实践。其团队培育的多倍体芦竹,在含盐量超 15% 的土壤中存活率仍达 30%,亩产干物质超 4 吨,且能通过根系改良土壤结构。

“我们在天津南港工业区的 345 亩项目中,通过‘650 立体改良技术’配合自主研发改良剂,两年内将土壤含盐量降至 4% 以下,有机质提升 30%。” 陈丙良强调,芦竹可加工为生物质燃料、纸浆原料,形成 “修复 — 种植 — 加工” 闭环,如北辰区小河庄项目年收益达 76 万元,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 22 万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行业痛点对谈: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协同破局

在专家互动环节,企业与科研界的碰撞直指行业堵点。森源达生态焦宇董事长坦言:“煤矸石修复技术虽实验室效果显著,但地方政府因长期环境风险顾虑,中试阶段常遇土地审批难题,亟需国家层面‘先行先试’政策托底。”

中能建绿色建材蒋洋董事长结合磷石膏利用经验回应:“标准缺失是关键。我们正联合编制《固废土壤化利用技术规范》,通过‘钙桥作用’理论验证磷石膏与煤矸石的协同效应,目前湖北全域国土整治项目已应用该技术,消纳磷石膏超 50 万吨。”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黄占斌教授建议,土盟应聚焦“项目专题服务”,“针对具体项目组织技术研讨,借力企业资源向政策部门传递诉求,推动标准与补贴政策落地”。

土盟发力: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

土盟秘书长高杰透露,下半年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启动“土壤医生” 认证培训,联合日本土壤协会编制教材,培育专业修复人才;二是筹备第四届土壤与矿山生态修复科技交流大会,设置国际技术展区;三是在广西、福建落地 2-3 个全域土地整治项目,集成固废利用、盐碱地治理技术包。

本次沙龙通过技术拆解与模式创新,为土壤修复行业指明方向:唯有以科学原理为基、以产业协同为桥、以政策创新为翼,才能实现“固废减量 — 土壤提质 — 产业增收” 的多重价值。

会员登录

尊敬的联盟会员,欢迎回来,请登录您的账户。

* 手机号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