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国土新视界 ,作者云开
土地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正迎来全面铺开的关键阶段。如何破解资金瓶颈、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农发行作为服务 "三农" 的政策性银行,正以金融活水浇灌良田,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注入强劲动力。
2024 年 8 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自然资发〔2024〕149 号),明确提出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综合运用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工具,优化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布局。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从试点阶段正式转入全面铺开的新阶段。
政策释放出三大信号: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在维护 "三区三线" 严肃性的前提下统筹优化土地利用;二是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建立全流程参与机制;三是强化产业导向,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 2023 年底,全国 1304 个试点累计投入资金 4488 亿元,完成综合整治规模 378 万亩,实现新增耕地 47 万亩,减少建设用地 12 万亩,成效显著。
2024 年 12 月 5 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又发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 (试行)》(自然资办发〔2024〕57 号),为各地提供了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标志着这项工作进入规范化、精细化实施阶段。2025 年 4 月,自然资源部进一步印发《关于乡村地区 "通则式" 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编制要求的通知》,提出加强县域统筹,强化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衔接融合,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从地方实践看,广东省 2024 年新批准实施方案 64 个,覆盖 19 个典型县、52 个典型镇,完成投资 1096.18 亿元,农用地整治 23.81 万亩,建成 "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 集中连片整治项目 305 个,建设用地整理 4.76 万亩,生态保护修复 42.42 万亩,成为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标杆省份。
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银行,农发行精心打造了 "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贷款" 这一专业化农地信贷品牌产品,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该产品覆盖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有序流转、土地整理与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多个领域。
在资金保障方面,截至 2024 年末,农发行绿色贷款余额达 2.68 万亿元,增速 12.19%;全年累计发放绿色贷款 7106 亿元,占全部贷款的 27.8%。其中,农业现代化贷款全年累计发放 5108.9 亿元,服务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的 "两藏" 战略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大关,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农发行的支持政策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创新融资主体,除国资企业外,还支持村集体 (经联社) 作为主体进行融资;二是优化信贷条款,提供最优利率政策、最长 30 年贷款期限、扩大贷款额度授权;三是丰富支持模式,扩大 "全域整治 + N" 涵盖面,包括 "全域整治 + 资产盘活"" 全域整治 + 田园综合体 " 等多种类型。
在广东,农发行与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印发相关通知,对经批复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所列项目,提供贷款期限、额度、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其中蓬江区叱石凉瓜三产融合示范区项目已成功获批 1.3 亿元融资贷款,成为江门市 2025 年首个获批融资贷款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如何高效对接农发行信贷支持?结合最新政策要求和典型案例实践,可遵循 "五步法" 操作流程,实现银企精准对接。
项目实施单位首先需对照农发行城乡一体化贷款政策要求,确认项目是否符合支持范围。农发行明确支持县域内农村土地整治和整理,包括拆迁安置补偿、土地复垦、低效土地高效化利用、补充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领域。重点筛查指标包括:
霍邱县冯井镇项目的成功经验显示,提前纳入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名单是获得信贷支持的重要前提。该项目在 2020 年列入试点后,农发行先行通过北部片区乡村振兴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给予支持,为后续 9.7 亿元专项贷款奠定基础。
实施单位应根据项目规模和层级,建立与农发行的分层对接机制:
霍邱县支行通过主动寻求上级行指导,争取省分行业务处室多次实地调研,围绕项目合规性、融资模式创新等开展专题培训,最终实现 9.7 亿元贷款获批并首笔投放 3.94 亿元。这种高位推进模式显著提升了审批效率。
根据农发行要求和同类项目经验,需重点准备以下材料:
广东蓬江区项目的申报材料中,特别突出了 "1 个总体方案 + 3 大核心任务 + 15 大核心项目 + 5 大精品工程" 的体系化设计,清晰展示项目框架和实施路径,成为获批 1.3 亿元贷款的重要因素。
农发行采用 "1313" 限时办结机制提升审批效率:受理分发不超过 1 个工作日,初审反馈不超过 3 个工作日,审议后提交签批不超过 1 个工作日,下发审批书不超过 3 个工作日。审批过程中,银行重点关注:
根据项目特点,农发行可提供差异化方案:
获得贷款后,实施单位需配合农发行做好:
安徽淮北朔里镇项目在贷后管理中,建立了 "沉陷梯度治理" 进度台账,定期向农发行报送土地复垦面积、企业入驻数量等数据,既确保了资金安全,也为后续信贷支持创造条件。
蓬江区通过举办政策性金融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专题培训会,搭建职能部门、银行机构、村集体 (经联社) 的沟通平台,有效破解 "钱从哪里筹" 的融资难题。
农发行创新推出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贷款" 专项产品,通过 "20% 资本金撬动 80% 银行融资贷款" 的杠杆效应,支持以村集体为主体的千亩农田集中整治区、农文旅融合、村社 "工改"、美丽乡村建设等多种项目类型。蓬江区构建起 "1 个总体方案 + 3 大核心任务 + 15 大核心项目 + 5 大精品工程" 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体系,实施六大类 42 个子项目,形成 "规划领航 - 资源整合 - 金融赋能 - 产业反哺" 的良性机制。
目前,杜阮镇已完成 160 亩连片耕地流转并种植水稻,建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80 余亩,"杜阮凉瓜" 区域品牌价值显著提升,带动全镇 200 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农发行沐川县支行投放 9500 万元农地贷款,系统整合 13 个乡镇土地资源,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通过 "农地 +" 金融服务模式,重点投向农田水利升级、耕地质量提升等关键领域,打造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项目通过 "公司 + 专业合作社 + 农户" 模式,不仅改善了原有耕地非粮化现状,保障了耕地红线安全,还带动超 1000 户农民增收,促进了三产融合发展,形成 "整治一片、提升一域、带动一方" 的良性循环。
那良镇创新实施 "农田整治保护型 + 乡村旅游带动型"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农发行等金融支持,实施土地整治、生态修复、乡村建设等 5 大类 18 个子项目。
项目流转闲置、撂荒土地约 324 亩,增加水田面积约 150 亩,耕地质量总体提升 1-2 等。整治后的土地用于发展芋蒙种植等产业,带动种植面积从 2021 年的 500 亩发展至 2024 年的 1200 亩,按照农业统计实割实测方法核算,年产量增长 300%,经济效益达 3500 万元。同时串联漂流、红色旅游等产业,实现年接待游客 40 万人次以上,带动 1955 人就地就业。
面对采煤沉陷区的生态困境,朔里镇创新提出 "沉陷梯度治理法",按沉降程度采取 "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湿则湿" 的修复策略。农发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支持,助力当地统筹推进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等 8 个子项目。
通过三年整治,近万亩基本农田变身高标准农田,380 亩低效建设用地整合建成工业园区,吸引 23 家企业入驻,创造 300 多个就业岗位。围绕朔西湖景区布局的文旅项目年接待游客达 30 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 700 万元,成功将 "沉睡资源" 变为 "发展活水"。
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金融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自然资源部发布的首批 15 个典型案例显示,各地已探索出空间布局优化、生态价值实现、群众全程参与、推进机制创新等多方面的宝贵经验。
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呈现三大方向:一是数字化赋能,如重庆梁平区铁门乡构建的 "一屏总览"" 地块画像 "数字化体系;二是多元化参与,形成政府、银行、企业、村集体、农民等多方共赢机制,广东省已达成政策性金融支持贷款意向 752 亿元,批准贷款 597 亿元;三是产业化延伸,通过" 整治 + 产业 " 模式提升土地附加值,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农发行将继续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深化 "农地 +" 金融服务模式,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数据显示,农发行支持的绿色项目已累计节约标准煤超过 1200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 6200 万吨、节水超过 5 亿吨,在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双重目标下展现出独特优势。
土地无言,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金融有温度,正滋养着每一寸沃土的新生。在政策与金融的双轮驱动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必将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自然资源国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