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国土新视界 ,作者云开
农业生产空间布局调整的核心目标是破解耕地碎片化、设施配套不足、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配的空间格局。需按照 “先评估、后规划、再实施” 的步骤,分阶段推进整治工作。 在启动整治前,需开展全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潜力评估,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衡东县地处湘中丘陵地区,耕地碎片化严重,通过实施 “三改一整”(改坡为梯、改土为田、改荒为耕、整合零散地块)工程,累计整治耕地 5.2 万亩,整合零散田块 1.8 万块,建成 “千亩方” 耕地片 6 个、“百亩方” 耕地片 23 个。整治后,当地引入农业龙头企业湖南大三湘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规模化水稻种植与油茶种植,采用机械化耕作,每亩生产成本降低 300 元,农户每亩增收 500 元,实现了 “耕地提质、农户增收、产业增效” 的多重目标。 生态空间修复需突破 “单点治理” 的局限,构建 “山水林田湖草沙” 一体化修复体系,同时兼顾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需求,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空间修复的重点区域,主要包括: 德清县历史上曾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石材开采大县,遗留大量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通过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采用 “山体加固 + 土壤改良 + 植被恢复” 技术,累计修复废弃矿山 1200 亩,种植香樟、桂花等乡土树种 30 万株。同时,依托修复后的矿山景观,打造 “裸心谷”“Discovery 探索极限基地” 等旅游项目,建设矿山主题公园、攀岩基地、露营地等设施,每年吸引游客 50 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民宿、餐饮等产业,实现了 “矿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 的转型,成为全国矿山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需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推动农业从 “生产导向” 向 “消费导向” 转型,实现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的目标。 丹棱县以柑橘产业为核心,构建了 “种植 - 加工 - 销售 - 旅游” 全产业链融合模式。在种植环节,建设标准化柑橘种植基地 5 万亩,推广绿色种植技术,丹棱不知火(丑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在加工环节,建设柑橘深加工园区,引入四川桔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橙汁、橘瓣罐头、柑橘精油等产品,延伸产业链;在销售环节,搭建 “线上 + 线下” 销售网络,线上通过抖音、淘宝等平台直播带货,线下在全国设立 200 个销售网点;在旅游环节,依托柑橘种植基地,开发 “柑橘采摘节”“柑橘文化园” 等旅游项目,每年吸引游客 30 万人次。通过产业融合,该县柑橘产业年产值达 20 亿元,带动 1.2 万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 2.5 万元,成为西南地区柑橘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县。 为确保农业生产空间布局调整、生态空间修复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协同推进,需建立以下联动机制: 你还想了解全域土地整治的哪些知识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接着聊! 自然资源国土群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农业生产空间布局调整、生态空间修复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并非孤立推进,而是需形成 “空间优化 - 生态保障 - 产业增值” 的闭环体系。以下结合典型实践场景,从实施流程、关键技术、案例参考三方面展开细化阐述,为各地开展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指南。
(一)前期评估:精准识别整治潜力与约束条件
(二)实施重点:聚焦三大关键工程
(三)案例参考:湖南省衡东县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实践
(一)修复范围划定:精准识别生态敏感区域
(二)关键修复技术:推广低成本、易维护的生态技术
(三)案例参考:浙江省德清县矿山生态修复与乡村旅游融合实践
(一)融合模式创新:探索多元化融合路径
(二)实施关键:破解三大核心难题
(三)案例参考:四川省丹棱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