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大核心任务实施细化方案介绍

2025-09-13 00:16

以下文章来源于国土新视界 ,作者云开

国土新视界.

专注土地规划、城乡规划、勘察、测绘、地质矿山、水利、评估、工程管理咨询等行业资讯,分享各类资料报告范本。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大核心任务实施细化方案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农业生产空间布局调整、生态空间修复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并非孤立推进,而是需形成 “空间优化 - 生态保障 - 产业增值” 的闭环体系。以下结合典型实践场景,从实施流程、关键技术、案例参考三方面展开细化阐述,为各地开展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指南。

图片



一、农业生产空间布局调整:从 “零散低效” 到 “集约高效” 的转型路径


     农业生产空间布局调整的核心目标是破解耕地碎片化、设施配套不足、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配的空间格局。需按照 “先评估、后规划、再实施” 的步骤,分阶段推进整治工作。


(一)前期评估:精准识别整治潜力与约束条件

在启动整治前,需开展全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潜力评估,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耕地质量与碎片化评估
      通过土壤采样检测、无人机航拍测绘等技术,摸清耕地土壤肥力、灌排条件、田块规模等基础信息。例如,湖北省荆门市采用 “田块破碎度指数”(单个田块面积小于 0.3 亩的比例)作为核心指标,将指数超过 40% 的区域划定为优先整治区,精准锁定需重点整合的零散耕地。

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可行性分析
     对零星分布、不便耕种的永久基本农田,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评估调出后的补划潜力。如在河南商丘平原区,优先将城镇开发边界外的集中连片耕地补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在湖南湘西山地丘陵区,通过 “坡改梯” 工程提升耕地质量后完成补划,确保调整后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

基础设施配套需求调研
     联合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调研现有灌溉渠道、田间道路的覆盖范围与使用状况。例如,针对江西吉水县调研发现,30% 的耕地因灌溉渠道老化导致缺水,25% 的耕地因田间道路狭窄无法通行大型农机,这些问题需在整治方案中重点解决。

(二)实施重点:聚焦三大关键工程

田块整合与提质改造工程
     采用 “宜并则并、宜改则改” 的原则,对零散田块进行归并,同时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以江苏省东台市为例,通过拆除田间埂坎、平整土地,将原本 1200 块零散耕地整合为 86 块集中连片田块,平均田块面积从 0.2 亩扩大至 3 亩,同时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 15%,粮食亩产增加 200 斤。

高标准农田配套工程
     按照 “缺什么补什么” 的原则,完善灌溉、排水、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在灌溉方面,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实现水资源精准利用;在道路建设方面,修建宽 3-4 米的田间水泥路,保障大型农机通行,同时设置错车道与农机停放点;在电力配套方面,在农业产业园、种植基地周边建设变压器与供电线路,满足智慧农业设备(如无人机植保、智能温室)的用电需求。

种植结构优化与用途管控工程
      建立 “耕地种植用途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在永久基本农田内种植苗木、挖塘养鱼等非粮作物。同时,结合区域气候与市场需求,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例如,在安徽巢湖流域推广 “稻 - 虾共作”“稻 - 鱼共生” 等生态种植模式,在山东德州平原区推广 “小麦 - 玉米轮作” 模式,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提高农户收益。

(三)案例参考:湖南省衡东县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实践

      衡东县地处湘中丘陵地区,耕地碎片化严重,通过实施 “三改一整”(改坡为梯、改土为田、改荒为耕、整合零散地块)工程,累计整治耕地 5.2 万亩,整合零散田块 1.8 万块,建成 “千亩方” 耕地片 6 个、“百亩方” 耕地片 23 个。整治后,当地引入农业龙头企业湖南大三湘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规模化水稻种植与油茶种植,采用机械化耕作,每亩生产成本降低 300 元,农户每亩增收 500 元,实现了 “耕地提质、农户增收、产业增效” 的多重目标。

图片



二、生态空间修复:从 “被动治理” 到 “主动修复” 的系统升级


      生态空间修复需突破 “单点治理” 的局限,构建 “山水林田湖草沙” 一体化修复体系,同时兼顾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需求,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修复范围划定:精准识别生态敏感区域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空间修复的重点区域,主要包括:


矿山生态修复区
     针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重点修复因采矿导致的山体破损、植被退化、土壤污染等问题。例如,在湖南郴州有色金属矿区,需先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再进行植被恢复;在江苏徐州石灰岩矿区,需先加固破损山体,防止地质灾害,再种植耐旱、耐贫瘠的植物。

流域生态修复区
     围绕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开展岸线整治、湿地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例如,在江西赣江两岸建设生态缓冲带,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在浙江千岛湖周边实施退耕还林,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

乡村生态整治区
     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污水、黑臭水体等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例如,在浙江安吉县村庄周边建设生活垃圾收集站与污水处理站,采用 “人工湿地” 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将黑臭水体改造为景观池塘,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

(二)关键修复技术:推广低成本、易维护的生态技术

矿山修复技术
     对于轻度破损矿山,采用 “自然恢复 + 人工辅助” 模式,通过封禁抚育,促进原生植被自然恢复;对于中度破损矿山,采用 “客土回填 + 植被种植” 模式,先回填适宜种植的土壤,再种植乡土树种(如松树、柏树);对于重度破损矿山,采用 “生态混凝土 + 植被混凝土” 技术,先修复破损山体结构,再在表面喷播植物种子,实现植被快速恢复。

湿地修复技术
    在河流、湖泊周边,构建 “挺水植物 - 浮水植物 - 沉水植物” 复合型湿地系统,提升湿地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能力。例如,在江苏太湖湿地修复项目中,通过种植荷花、睡莲等浮水植物,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以及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使湖泊水体透明度提升 50%,COD(化学需氧量)降低 30%。

乡村生态整治技术
    推广 “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减少垃圾随意堆放;采用 “小型化、分散式” 污水处理技术,如 “三格化粪池 + 人工湿地”,适合农村地区人口分散、用水量小的特点,且建设成本低、维护方便。

(三)案例参考:浙江省德清县矿山生态修复与乡村旅游融合实践

     德清县历史上曾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石材开采大县,遗留大量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通过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采用 “山体加固 + 土壤改良 + 植被恢复” 技术,累计修复废弃矿山 1200 亩,种植香樟、桂花等乡土树种 30 万株。同时,依托修复后的矿山景观,打造 “裸心谷”“Discovery 探索极限基地” 等旅游项目,建设矿山主题公园、攀岩基地、露营地等设施,每年吸引游客 50 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民宿、餐饮等产业,实现了 “矿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 的转型,成为全国矿山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图片

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 “单一农业” 到 “全产业链” 的价值提升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需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推动农业从 “生产导向” 向 “消费导向” 转型,实现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的目标。


(一)融合模式创新:探索多元化融合路径

“农业 + 加工” 模式
     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在福建安溪茶叶主产区,建设茶叶加工厂,开发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传统产品的同时,延伸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使茶叶附加值提升 3-5 倍,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茶叶类第一。

“农业 + 旅游” 模式
     结合乡村生态景观与农业生产场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例如,在上海青浦草莓种植基地,开发 “草莓采摘 + 亲子游乐 + 农家餐饮” 项目;在黑龙江五常水稻种植区,开发 “稻田观光 + 农事体验 + 研学旅行” 项目,让游客参与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感受东北黑土地农耕文化。

“农业 + 电商” 模式
     搭建农村电商平台,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 的直供。例如,在陕西洛川苹果主产区,通过与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合作,建立 “产地直采 + 冷链物流 + 线上销售” 体系,减少中间环节,使苹果收购价提升 20%,同时让消费者购买到新鲜、优质的洛川苹果,2023 年洛川苹果电商销售额突破 30 亿元。

(二)实施关键:破解三大核心难题

资金短缺问题
     整合涉农资金(如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集中支持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引入社会资本,通过 PPP 模式、产业基金等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例如,广东省设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基金,规模达 50 亿元,重点支持温氏食品、万洲国际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

技术人才缺乏问题
      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建立 “产学研” 合作基地,为企业与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农产品加工、电商运营、旅游服务等技能。例如,浙江遂昌县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开设 “农村电商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户 1200 人次,带动 500 户农户通过电商销售遂昌菊米、高山茶等农产品,户均年增收 3 万元。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问题
     建立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收益。例如,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保障农户基本收益;合作社将农户土地流转给企业,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分红等多种方式获得收益。在山东寿光蔬菜种植基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每亩 800 元的租金,同时在基地务工获得每月 3000 元的工资,年底还能获得合作社的分红,实现了 “一地三收”。

(三)案例参考:四川省丹棱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践

    丹棱县以柑橘产业为核心,构建了 “种植 - 加工 - 销售 - 旅游” 全产业链融合模式。在种植环节,建设标准化柑橘种植基地 5 万亩,推广绿色种植技术,丹棱不知火(丑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在加工环节,建设柑橘深加工园区,引入四川桔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橙汁、橘瓣罐头、柑橘精油等产品,延伸产业链;在销售环节,搭建 “线上 + 线下” 销售网络,线上通过抖音、淘宝等平台直播带货,线下在全国设立 200 个销售网点;在旅游环节,依托柑橘种植基地,开发 “柑橘采摘节”“柑橘文化园” 等旅游项目,每年吸引游客 30 万人次。通过产业融合,该县柑橘产业年产值达 20 亿元,带动 1.2 万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 2.5 万元,成为西南地区柑橘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县。

图片



四、三大任务协同推进:构建 “空间 - 生态 - 产业” 联动机制


      为确保农业生产空间布局调整、生态空间修复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协同推进,需建立以下联动机制:


规划协同机制
     在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时,同步纳入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产业发展空间的规划内容,确保三者空间布局相互衔接。例如,在浙江淳安县规划农业产业园时,避开千岛湖生态保护红线;在安徽黄山规划生态修复项目时,结合徽州古村落旅游资源,打造 “生态修复 + 文化旅游” 融合项目。

资金整合机制
     整合农业、生态、产业等领域的资金,集中支持协同性强的项目。例如,江苏宜兴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整合,用于建设兼具农业生产与生态景观功能的田间道路与灌溉渠道;山东淄博市将矿山生态修复资金与乡村旅游发展资金整合,用于开发淄博原山国家森林公园矿山旅游项目。

效益评估机制
     建立 “经济 - 生态 - 社会” 综合效益评估体系,定期对整治项目进行评估。例如,在经济效益方面,评估耕地亩均产值、产业融合项目带动农户增收情况;在生态效益方面,评估植被覆盖率、水体质量、土壤质量等指标;在社会效益方面,评估农户满意度、就业带动情况等,确保整治工作实现多重效益统一。
图片

你还想了解全域土地整治的哪些知识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接着聊!

图片

自然资源国土群

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小编微信,邀请自然资源国土业务交流平台。(内容来源网络收集,仅供参考)


会员登录

尊敬的联盟会员,欢迎回来,请登录您的账户。

* 手机号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