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农学学报】酸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水热资源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植物生产潜力巨大。由于酸性土壤中存在酸害、铝毒和养分缺乏等多种胁迫因子,酸性土壤的植物生产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全球酸性土壤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0%,约50%耕地和潜在可耕地属于酸性土壤,中国酸性土壤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2.7%。发挥酸性土壤的作物生产潜力,将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信息来源:生态环境部】7月18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在京成立,专委会主任、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出席成立活动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发挥好专委会决策支撑作用,群策群力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如何从环境、经济和社会间的协调性角度出发,构建一套绿色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在日前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主办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生态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创新,亟待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出台生态文明评价研究方法,从而更加合理、科学地判断生态文明水平。
【信息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信息来源:环保网】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是《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确定的重要任务,是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方向。自2016年底,浙江省台州市、湖北省黄石市、湖南省常德市等6市启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以来,先行区在抓示范、探模式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信息来源:财富动力】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从污染类型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总体看,我国的土壤污染形势严峻,治理刻不容缓,继"大气十条"、"水十条"之后的"土十条"发布,土壤治理的大幕已经拉开。
【信息来源:环境经济】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是解决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研究发展迅速,矿区土地的生态复垦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为避免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应依据矿山不同开采时期的技术特点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制定和调整相应的复垦和生态修复方案,做到采矿与生态修复的一体化、同步化,最终实现矿山生态功能的修复。
【信息来源:生命时报】如今的农村,从事种植的农户几乎家家都用上了地膜。随之而来的是大片大片的塑料薄膜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成为白色污染。"我国是世界上应用塑料薄膜最多的国家,有各种温室大棚膜和地膜。"北京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植物营养与资源专家吴玉光告诉记者。比如,20丝以下智能、连动温室大棚膜,长效镜面PO膜这样的产品,由于消雾好、膜外层超级防尘,加上高透光、高保温、高增收,让菜农用药少且产量高,被广泛使用,年限一般为1~5年。
【信息来源:温州晚报】近日,我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带领专家组,回到老家温州,驻温州首家"地质"院士专家工作站——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工作,并对温州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地质文化进乡村、温州首家地质博物馆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